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王一鸣 去年5月份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呈圆形逐月下跌态势,特别是在8月份同比涨幅突破6%以后,倒数5个月价格涨幅低于6%,12月份同比下跌6.5%,全年平均值下跌4.8%,显著低于年初明确提出的价格涨幅3%的预期目标,为1997年以来近10年的最低涨幅。针对价格形势的显著变化,去年末举办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避免经济快速增长由偏快改以短路、避免价格由结构性下跌演进为显著的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充分认识平稳价格的重要性,采行更为有效地的措施,确保市场供给,规范价格秩序,确保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尤其是低收入群众生活,防止出现显著的通货膨胀,对于维持我国经济持续较慢发展的较好态势和确保社会安定人与自然大局,具备十分最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推展的 去年以来的这一轮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造就的,价格上涨展现出出有以下特征: 一就是指范围上看,是局部下跌而不是全局性下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在结构上,主要展现出为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小,非食品价格上涨较为受限。在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中,食品价格上涨12.3%,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4.1个百分点,占到全部涨价因素的85.4%。
扣减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居民消费价格仅有下跌0.7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又主要集中于在猪肉和食用植物油。2007年猪肉价格平均值下跌48.3%,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5个百分点。
可以说道,这一轮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部分食品因周期性、突发性因素导致的供给严重不足造就的,而不是总供给和总需求流失引起的全面通货膨胀。 二就是指幅度上看,是有助于下跌而不是过度下跌。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虽然低于过去几年的价格涨幅,甚至低于2004年3.9%的水平,但仍然在可拒绝接受的5%价格上涨区间内,不属于显著的通货膨胀。从新一轮全球价格上涨看,我国的价格涨幅并远比低。去年,世界主要国家消费价格指数皆创近10年来的新纪录。
2007年11月,俄罗斯同比下跌11.1%、越南下跌10%、印尼下跌6.7%、印度下跌5.5%、美国下跌4.3%、巴西下跌4.2%、韩国下跌3.5%,欧元区下跌3.1%。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较为,还无法说道当前我国早已经常出现了显著的通货膨胀。 三就是指趋势上看,是阶段性下跌而不是持续性下跌。这一轮价格上涨与2004年有相同之处,展现出为粮食和食品类价格上涨推展居民消费价格下降。
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9%,主要原因是粮食倒数3年减产和库存上升。在粮食生产完全恢复后,价格上涨幅度就回升到较低水平,2005年和2006年仅分别下跌1.8%和1.5%。当前粮食和农产品供需形势要显著好于2004年,粮食供给有充份确保。
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是过去一个时期猪肉价格过较低,饲料价格上涨,养猪较为收益上升,加之部分地区再次发生猪蓝耳病疫情,这些因素的影响是有阶段性的,随着供求关系变化和养猪较为收益提升,价格不会趋于平稳和回升。 四就是指性质上看,是比价趋向合理的下跌而不是趋向变形的下跌。从一定意义上谈,农产品价格有助于下跌也是相对于非农产品的比价关系调整。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超过峰值后仍然处在较低水平,但化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有较大幅下降,近5年来尿素、柴油、农膜价格分别下跌26.6%、64.4%和60%。
同时,农民出外农民工减少,非农收益大幅快速增长,种植业和养殖业较为效益上升。从一定意义上谈,粮食、食品和猪肉价格有助于提升也是市场对农业生产成本提升的补偿,是农产品相对于非农产品的价格下调,不利于构成合理的比价关系,也不利于提升农民种粮和养猪的积极性,确保粮食和农产品供需平衡。 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的价格上涨尚能足以包含显著的通货膨胀。
当前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均衡。虽然投资增幅仍然在高位,消费经常出现显著回落,出口持续较慢快速增长,国内市场需求较为充沛,但总供给扩展依然强大,总需求对价格总水平的推展起到较为受限。影响供给能力扩展的因素主要是,2003年以来大规模投资带给的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强化了生产供给能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移往,高校招收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结构再次发生最重要变化和人力资本累积水平提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市场化改革和体制创意不仅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使企业强化了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这些因素,都确保了我国供给能力的持续较慢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商品市场70%以上的工业品和80%以上的消费品供过于求,其他商品供需基本均衡,仅有算作商品供给比较严重不足。猪肉、食用植物油、粮食和食品的价格涨幅虽然较高,但只要采行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市场供给,避免价格上涨的短期性因素,价格涨幅就不会在一段时间后稳定下来并有所回升。 二、高度重视通货膨胀的压力和风险 去年以来的这一轮价格上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国际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的推展,也有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偏快和流动性不足带给的压力;既有当前的问题,也有多年累积的因素。
从各方面对立看,通货膨胀压力和风险依然较小,回应,我们绝不掉以轻心。 第一,国际市场石油、粮食、矿产等最重要商品价格大幅度下跌,从外部输出上增大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近4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近2倍。不受美元升值、地缘政治、全球流动性不足和投机性因素等影响,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2007年1月3日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WTI)期货盘中价格一度突破100美元,现在虽有回升,但仍然在高位波动,从趋势看,油价仍然有长期保持高位运营甚至再次发生短期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也大幅度下跌。
以美国居多的一些国家,以玉米为原料酿造乙醇作为石油替代品,加之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小麦主产国因旱季倒数两年减产,推展全球范围内小麦、大豆和玉米等价格的大幅度下跌。2007年12月,芝加哥期货市场小麦、大豆、玉米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下跌83.7%、74%和12.7%。近两年总计,小麦价格上涨1.9倍,大豆价格下跌近1倍,玉米价格下跌1.1倍。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价格持续走高,去年以来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上涨近2倍。
与此同时,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和美元持续升值,激化了不确认、不平稳因素,推展全球能源和最重要商品的价格波动。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必定必要和间接地影响国内市场价格。
2007年我国进口原油及成品油大约1.8亿吨,进口铁矿石大约3.75亿吨,进口食用植物油和油料(主要是大豆)榨油大约1350万吨。按照2007年12月份国际市场价格和我国全年原油、铁矿石、大豆3种物资进口数量匡算,由于国际市场价格和海运费用下跌,影响国内生产成本比上年大约减少5100亿元,相等于国内商品零售总额的5.9%。如果我们无法有效应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消弭有可能经常出现的风险,国内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就不会很快增大,引起显著的通货膨胀。
第二,国内资源和生产要素供需变化和价格下降趋势,也不会从成本推展上增大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过去几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至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快速增长10.4%,并呈现出增长速度大幅减缓态势,2007年大约为11.5%。
这一轮经济繁荣期的增长率之低、持续时间之宽,是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但是,在经济发展方式仍未改变、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仍未沦为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动力的情况下,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放,不仅资源消耗和要素投放大量减少,生态环境压力也逐步增大。
近3年来,我国消耗原油年均递减2200万吨,铁矿石年均递减1.7亿吨,电力年均递减3000亿千瓦时。生产要素价格提升带给的成本上升压力逐步增大,劳动力供需总量和结构变化,以及完备土地管理制度和提升征地补偿标准,使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渐趋下降,用经济手段增大污染管理力度和外部成本内部化,将显著增大环境成本。
资源持续高强度投放带给的供需形势变化和生产要素的成本上升趋势,将从成本推展上增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三,流动性不足在短期内无法避免,必定从市场需求夹住上增大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过去几年由于投资快速增长过慢,显著多达消费快速增长,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07年贸易顺差约2622亿美元,比2006年的1775亿美元减少847亿美元,快速增长47.7%。
央行在出售外汇的同时,也将大量人民币投放市场。虽然央行采行多种手段对冲,但流动性不足的状况在短期内无法显然转变。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谈是货币现象,货币流动性不足必定从市场需求上激化通胀压力。近几年,居民收入结余大量流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资产领域在吸取不足流动性的同时,也在累积通胀风险。
如果在断裂资产市场泡沫的同时,无法有效地确保股市和房市的平稳身体健康发展,不足的流动性就有可能冲击商品和服务市场,引起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广泛下跌,就不会从市场需求上增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四,粮食和部分农产品仍正处于凸平衡状态,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仍然较小。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减缓前进,我国耕地面积还将大幅增加,粮食和农产品持续大幅度跃进的可玩性减小,而农业劳动力移往和城市人口减少对粮食和农产品市场需求将不会持续增长,维持粮食和农产品供需平衡的任务依然艰难。同时,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趋势,对粮食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从历史经验看,我国过去再次发生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说都受到粮食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直接影响。如果我们无法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粮食生产和供给,粮食和农产品供需平衡发生变化,就不会必要增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三、我们有条件尽量避免显著的通货膨胀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经济持续较慢发展,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财力大幅度提高,物质基础更加实力雄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价格过慢下跌问题,早已采行了一系列措施,我们几乎有条件、有能力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下跌演进为显著的通货膨胀。 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财力明显增强,绝大部分商品供给充足。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未来将会突破24万亿元,比2002年翻一番。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2007年财政收入将多达5.1万亿元,减免1.2万亿元,仅有减免部分就多达1999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去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超过1.53万亿美元。粮食倒数4年跃进,2007年粮食产量突破1万亿斤。
小麦、稻谷、玉米国内供需基本均衡,库存充足。目前,国家小麦库存多达一年的产量,稻谷供需总量基本均衡,玉米在严格控制深加工盲目发展和出口的情况下,几乎可以符合国内市场需求。在粮食价格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食品价格总体会经常出现大幅下跌。
生猪生产逐步完全恢复,预计今年第二季度以后猪肉价格未来将会显著回升。油菜子播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将有所增加。
绝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价格可以维持基本平稳。 中央强化和提高宏观调控,为平稳价格建构了有利条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体把双防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实行务实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上,去年以来中央银行11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从去年初的9%提升到15%;去年6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提升到4.14%,贷款基准利率提升到7.47%,有效地诱导总需求的过度扩展;采取措施掌控信贷规模,强化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诱导固定资产投资过慢快速增长。
在财政政策上,较大幅减少公共服务开支,减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放,增进居民不断扩大消费。在外贸政策上,减少出口退税亲率和加征关税,之后掌控粮食和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从去年12月20日起,中止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84种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从今年1月1日起,之后以暂定为税率的方式对煤炭、原油、金属矿砂等产品征税出口关税,对尿素、磷酸氢二铵等化肥出口征税季节性关税,并对木浆、焦炭、铁合金、钢坯、部分钢材等产品税或提升关税,着力改变外贸快速增长方式,诱导外贸顺差过慢增长势头,提高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只要我们坚决中央确认的方针和政策,就能维持宏观经济环境平稳,从而为诱导显著的通货膨胀建构不利的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价格总水平过慢下跌问题,早已采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确保供应、平稳价格和确保低收入群众生活的措施。为了增大对农业生产的反对力度,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制订了一系列扶植粮食、生猪、奶牛、油料生产的政策措施,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为了确保市场供应,采取措施减少储备粮投入数量,国有粮食企业增大了储备粮拍卖会力度,去年中储粮总公司拍卖会低于收购价小麦3716万吨,拍卖会进口小麦30万吨,拍卖会低于收购价稻谷1825万吨。
增大了对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成品油等最重要商品的市场监管力度。为了确保低收入群众的生活,从去年8月份起,对城镇的低保对象给与每人每月不高于15元的补贴,并且必要减少大中专院校学生食堂的补贴。10月份再度对城镇低保对象减少派发3个月每人每月10元的补贴。从2008年1月1日起,再行倒数3年较大幅度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退休金标准,增加额不高于前3年每人每月80元的水平,而且从原本7月1日继续执行,提早到1月1日继续执行。
这些措施对于发展生产、确保供应、平稳价格和确保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早已起着了大力起到。 四、希望维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平稳 从今年的趋势看,由于通胀压力的获释要有一个过程,价格上涨还不会持续一段时间,加之去年涨价迟缓影响较小,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仍将正处于高位。
我们要充分认识当前平稳价格形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方针上来,坚决把双防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采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市场供应,强化价格监管,避免价格结构性下跌演进为显著的通货膨胀。 一是要继续加强和提高宏观调控。
掌控总需求的过度扩展,维持总供需基本均衡,是平稳价格总水平的根本途径。要坚决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强化流动性管理;增大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力度,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入节奏,引领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强化利率杠杆调节作用,提升汇率弹性;急剧限制资本流入容许,掌控短期资本流向。实行务实的财政政策,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较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基础教育、住房确保等公共服务开支,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投放力度。
之后诱导固定资产投资过慢快速增长,强化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极力遏止高耗能、低废气和生产能力不足行业的扩展。之后实施减轻贸易顺差过慢快速增长的各项措施,减少国内有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和商品进口,增进国际收支平衡。
二是强化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最重要农产品和最重要商品的生产和市场供应。减少粮食和最重要农产品的生产,确保居民基本生活五品市场供应,就是指源头上平稳价格的关键措施。要平稳粮食播种面积,增大财政对农业的投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认真落实国务院增进粮食、生猪、油料、牛奶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情况,提升农资综合直补标准。
减少临时存储的小麦、稻谷的投入,的组织好最重要农产品和国内供应比较紧绷的商品进口,确保市场供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成品油的市场供应。
三是严格控制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调整。平稳政府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是当前形势下诱导价格总水平过慢下跌的最重要措施。
国务院早已具体,近期内,政府定价的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地方政府管理的公用事业价格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不准不提升,医疗服务价格保持稳定,并作罢实施新的收费项目。这对平稳价格总水平将起着最重要起到。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长年偏高,各方面临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呼声较高。
完备资源性产品价格构成机制,不利于诱导对能源资源的过度市场需求和增进节能减排。但考虑到近几个月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较小,而资源性产品价格构成机制改革不是短期内能已完成的,应适当减缓有关改革方案的实施,在价格涨幅放缓后再行择机实施。 四是强化对最重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监管。
当前市场上价格违法违规现象有所浮现,妨碍了长时间的市场价格秩序,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和市场秩序。强化对最重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监管,是确保长时间的市场秩序,确保人民群众利益的适当手段。最近,国务院要求,对部分最重要的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及服务,还包括粮、油、肉、蛋、奶、液化气等依法强化监管,实施临时价格介入措施,在价格明显下跌情况消失后,将及时中止。价格临时介入措施牵涉到的范围主要仅限于对群众生活影响较为大的最重要生活必需品,针对的是不合理的涨价不道德。
这就是指确保广大消费者利益抵达采行的措施,是完全必要的。对未列为介入范围的其他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也要强化市场监管。要强化价格执法人员,对合谋涨价、串通涨价、哄抬物价、囤积居奇、非法牟取暴利,以及散播涨价信息、妨碍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不应依法严厉查处。
五是完备和实施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金办法。根据基本生活五品价格变动情况,减少对低收入群体的必要补助金,是保证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减少的最重要确保。要贯彻继续执行2007年实施的各项补助金政策,急剧提升城乡低保补助金标准,力争今年1月份起低保补助金水平比上年同期的增加额,低于价格上涨影响居民消费开支的增加额;减缓实施提升企业卸任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的政策;实施对高等院校学生食堂补贴的政策;引领地方实施提升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拒绝。
六是强化对最重要商品国内外市场价格监测。强化对国际市场粮食、能源和最重要商品价格变动的追踪,研究对我国的有可能影响,强化对国内市场粮食、食品和最重要商品价格走势的监测,强化价格调控的预期性和主动性。
本文来源:欧宝体育,欧宝官方体育app下载,欧宝体育官网在线入口,欧宝体育最新官网登录入口-www.bethsdeluxeflowers.com